图片
【解读】这一章是说明为人子、为人臣看到自己的父母、领导有过失,有劝谏的义务,需要帮助他们改过。
【原文】曾子曰:“若夫(1)慈爱、恭敬、安亲、扬名,则闻命(2)矣。敢问子从父之令,可谓孝乎?”子曰:“是何言与(3)!是何言与!昔者,天子有争臣(4)七人,虽无道,不失其天下;诸侯有争臣五人,虽无道,不失其国;大夫有争臣三人,虽无道,不失其家(5);士有争友,则身不离于令(6)名;父有争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。故当不义则争之。从父之令,又焉得为孝乎?”
【翻译】曾子说:“像慈爱、恭敬、安亲、扬名这些孝道,已经听过了夫子的教诲,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,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,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?” 孔子说:“这是什么话呢?这是什么话呢?从前,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相谏的诤臣,因此,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,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;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五人,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,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;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劝谏的臣属,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,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。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,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;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,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。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,如系父亲所为,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;如系君王所为,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。所以对于不义之事,一定要谏争劝阻。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,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?”
【注释】(1)若夫:句首语气词,用以引起下文。
(2)闻命:闻,听到。命,命令、指教。闻命,听过
(先生的)教诲。因曾参为孔子弟子,故用此谦词表示听过老师的讲解。
(3)是何言与:是,指示代词,指“子从父之令可谓孝”这种说法。何言与,什么话,表示否定的答语。以下重复一句“是何言与”,是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。意为:这是什么话?这是什么话?
(4)争臣:敢于直言诤谏的臣子。
(5)家:卿大夫的家族。
(6)令:善,美好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杠杆平台软件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